炒股杠杆平台app 亿联银行:2024年银行业唯一亏损银行


炒股杠杆平台app 亿联银行:2024年银行业唯一亏损银行

一、金融时报:2024年亿联银行净亏损5.9亿元炒股杠杆平台app,成为行业唯一亏损银行。

作为党和国家在金融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和传播金融政策和信息的主渠道,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媒体,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

《金融时报》2025年5月16日文章截图如下:

(图片来源于金融时报公众号截图)

何为“亏损”?

从会计角度来看,就是在特定会计期间(如一个年度),企业所有收入总和不足以覆盖经营成本、税费及其他支出,导致净财务状况为负值,此时企业就处于亏损状态。财务报表上的直接体现,就是利润表中"净利润"为负值。

而亿联银行在2024年,净利润为-5.9亿元,也就是亏损了5.9亿元,比2023年-520%。

(图片来源于吉林亿联银行年报截图)

二、亿联银行基本情况

(一)成立及背后股东情况

2017年5月,亿联银行由中发实业集团旗下中发金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美团旗下吉林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等七家民营企业联合在长春发起成立。追加过一次,目前注册资本30亿元,吉林晟卓投资有限公司(中发金控)持股30%,吉林三快持股28.5%。

截止2024年末,股东情况如下:

(图片来源于亿联银行2024年年报截图)

报告期末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 最终受益人情况如下:

(图片来源于亿联银行2024年年报截图)

(二)亿联银行的两个标签:19家民营银行之一、四大互联网银行之一

吉林亿联银行是东北首家民营银行,也是仅有的四家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互联网银行。两个很有特色的标签:一是中国19家民营银行之一,二是中国四大互联网银行(普遍意义上的)之一。总标签就是“互联网民营银行”

(三)人员及资产规模情况

根据《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末,在册员工285人,其中前台70人,中台146人,后台69人。按学历划分,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8人,本科193人,专科3人。按职称分布划分,具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6人。作为互联网银行,没有对外营业的实体网点。

2024年末,亿联银行资产总额408.22亿元,较年初下降21%;负债总额379.66亿元,也较年初下降21%。不良贷款率2.77%,比上年增加1.16%。《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亿联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也仅比2023年新增1.32亿元,但由于其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高,对其2024年经营效益产生较大影响,虽然营业收入10.91亿元,比2023年还多3000万元,但净利润-5.9亿元。

三、行业地位基本处于尾部

(一)亿联银行在19家民营银行中的地位处于行业尾部,业务发展乏力,行业竞争力薄弱

主要表现为:

一是资产规模排名靠后且大幅缩水。

2024年末亿联银行总资产为408.22亿元,在19家民营银行中排名第14位(倒数第六)。

资产规模同比下滑21%,是19家中降幅最大的银行,且连续三年"缩表",累计缩水190.74亿元(降幅32%)。

二是唯一亏损银行,净利润断崖式下滑。

2024年净利润亏损5.9亿元,同比暴跌520%,是19家民营银行中唯一亏损的银行。

净利润下滑幅度达521.43%,居行业首位,远超第二名裕民银行(降幅103.48%)。与头部银行差距悬殊:微众银行净利润109.03亿元,两者差距超1100倍。

三是信贷质量恶化,不良率行业最高。

不良贷款率高达2.77%,同比上升1.16个百分点,在19家中排名 第一(最差) 。远高于行业均值1.66%,且是唯一超过2.5%的银行(网商银行2.30%、裕民银行2.04%)。

拨备覆盖率仅153.02%,勉强超过监管底线(150%),风险抵御能力最弱;对比客商银行达422.7%、微众银行超300%。

四是业绩倒数,逆势上调利率存款仍然增长乏力。

作为东北首家民营银行及全国第四家互联网银行,但业绩在民营银行中"均处于倒数"。作为“立行之本”的存款,2024年逆势上调利率,但增存揽储仍然难以阻止资产缩水、存款增长乏力。

五是股东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处罚风险频繁发生

大股东“中发金控资”不抵债,股权稳定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此外,内控薄弱,近3年多次受到监管处罚,损失惨重。

(二)亿联银行作为中国四家获准全国展业的互联网银行之一(微众、网商、新网、亿联),长期垫底地位

虽然依托第二大股东美团的巨大流量,但亿联银行在四家互联网银行中处于绝对尾部,规模、盈利、风控均垫底。近年来,只是通过聚焦移动端体验优化(如鸿蒙生态、智能客服),在少数细分领域有了一点缩小差距的“微弱光芒”。

一是规模与盈利全面落后。

资产规模差距悬殊。亿联银行总资产不足500亿元,较2023年缩水109亿元,是唯一资产负增长的互联网银行;而同期微众银行资产超万亿,网商银行、新网银行均超千亿级,亿联规模不足头部5%。2019年,亿联银行资产增速较快,高达109%(从134亿增至281亿),但高增长未能持续。

盈利能力持续承压。这没啥说的,2024年亿联净利润亏损5.9亿元,同比暴跌520%,成为四家中唯一亏损的互联网银行。而同期,微众银行净利润109亿元,差距超1100倍。

其实2019年,亿联银行高光过一次,首次盈利5062万元(依赖美团、京东导流),但如今,不足微众单季利润零头。

二是资产质量风险暴露最显著。

不良贷款率四连升,居行业首位。2018年不良率仅0.003%(锁定优质客群),但由于过度依赖助贷模式(如美团、京东场景),风控自主性弱于微众、网商,2024年飙升至2.77%,远高于网商银行(2.30%)和行业均值1.66%。

拨备覆盖率逼近监管红线。2024年拨备覆盖率仅153.02%,勉强超过150%监管底线,风险缓冲能力远低于微众(超300%)、网商(200%+)。

三是在业务模式上,生态依赖性强,自主性不足。

股东场景导流主导增长。2019年存款增速189%依赖美团(导流269万客户)、京东(687万客户),但缺乏自建生态,2024年存款萎缩致资产缩水21%。

对比:微众依托微信支付12亿用户,网商深耕阿里电商生态,场景粘性更强。

助贷模式埋藏合规风险。表外助贷业务占比高,2023年通过"兜底助贷"实现利润短期提升,但隐含监管风险。

四是数字渠道表现亮眼,局部突破但未扭转基本盘。

2025第一季度,手机银行竞争力跃升21位,位列总榜第48(民营银行第4),智能客服响应速度1.8秒(快于行业40%)。

首批适配鸿蒙系统,交易成功率99.92%,技术响应能力提升。拥有138项发明专利、129项软件著作权,建成分布式架构S.M.A.R.T系统,线上业务占比99%。但是,与微众银行"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全栈技术布局相比,亿联在区块链应用、开放银行生态上滞后

其实,互联网银行盈利能力高,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它不设线下物理网点,所有业务在线上进行,可以节约大量的房租和人员工资成本。

通过互联网技术,来降低传统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是传统银行需要向互联网银行学习的地方。

四、巨亏最主要的原因

分析《2024年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表,很容易发现其资产质量下滑,高达14.7亿元的拨备计提吞噬了利润空间,是其“巨亏”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年报显示,2024年不良贷款率攀升至2.77%,较2022年的1.61%,增幅72.05%,不良贷款余额净增1.3亿元(对一个总资产408亿元的“小银行”来说,已是巨额数量),较上年末增加24.23%。

五、关注亿联银行存在的几个情况

(一)股东更名,“去中发化”意图暴露无遗

1.第一大股东更名

在亿联银行的七个股东里,第一大股东“吉林晟卓投资有限公司”,其实就是以前的第一大股东“中发金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4年11月6日更名而来。目前,吉林晟卓持有亿联银行30%股权。

其实,经查询法询智库,相关更名行为还有炒股杠杆平台app两次:

一是2024年11月22日,吉林晟卓的控股股东为西藏铭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铭盛”),由“西藏中发实业有限公司”变更而来。

二是2025年5月26日,中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更名为北京宸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大家发现没有,三次更名,均是在“去中发化”,也就是把“中发”二字从公司名称中去除。

2.“去中发化”的可能原因分析

笔者猜测,中发系早就对如今的困境有所预料,实行“去中发化”策略,可能其核心动机如下:

一是规避银行股东资质监管风险。根据2015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9号)该文件明确“投资入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民营企业应满足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具有较长的发展期和稳定的经营表现,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财务状况、资产状况良好,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2016年12月30日,银监会下发的《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6〕57号)也提到“民营银行应当加强资本管理,强化资本约束,建立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确保资本水平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充分抵御各类风险”。

大股东一旦经营不佳,甚至自身经营恶化,没有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势必会导致亿联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枯竭或股权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下降。而中发集团至2025年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作为亿联银行大股东(通过吉林晟卓持股30%)的合规资质,更名行动估计是应对监管的紧急措施。

二是信誉是一家银行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切割负面影响,避免亿联银行受到更多影响,更名是止损的关键一步。中发实业集团(第一大股东)放弃使用28年的名称,更名为北京宸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这一标志性事件反映其品牌价值彻底破产,若不切割将直接拖累亿联银行市场信誉及相关企业形象。去除“中发”标识可逐步淡化公众对其的历史负面联想。

规避金融业务连锁风险。中发系控股的合众人寿同期陷入年报延期披露、严重亏损等危机,进一步加剧市场对“中发系”金融板块的信任危机。亿联银行作为其参股银行,很大可能面临客户信任危机,更名可减少品牌连带伤害。

三是股东更名,不仅是应急手段,更为未来资本操作铺路,其“保亿联意图”也较为明显。同时,该策略也显示了实际控制人看好银行业的未来。通过新主体(如吉林晟卓)持有银行股权,为后续引入战略投资、股权转让,或者是资产剥离扫清一定的法律障碍。

同时,中发系资不抵债后,债权人可能追索其关联资产。更名后,亿联银行股权在形式上脱离债务主体,降低被司法冻结的风险。尽管笔者对更名的实际效果存疑,但长期来看,脱离“中发”品牌有助于新主体重建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

但是,笔者也看到了更名所具有的局限性,其风险并未根本解除,监管机构很容易可以穿透审查股权关系。此外,更名可能伴随着巨大负面市场反应,尤其是动机存疑。要知道“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继续追溯2014年“中发科技”的操作手法。

(二)任职回避问题:疑似“妹妹”当副行长、哥哥为“董事长”

该信息真假难辨。

1.信息来源存疑?

根据搜狐网站2025年2月24日“Fintech在线”的文章《亿联银行再添副行长 大股东危机待解》(链接:https://www.sohu.com/a/863080578_100078323)中提到“目前亿联银行高管团队,除了董事长戴浩、行长蒋永军,还有执行董事兼常务副行长王心睿、执行董事兼副行长戴艺(戴浩的妹妹),行长助理李树峰、副行长王国涛等”字样。如下图:

2.“存量任职回避问题原则上于2022年底前清理完毕”

因信息有限,笔者无法确认该消息是否属实。如果戴艺真为戴浩的妹妹,那么亿联银行就存在疑似“任职回避不到位”的监管风险。因为根据《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0号,以下简称《50号文》)“第六条关键人员任职回避。本人与亲属不得在同一单位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管理层成员的职务或有直接上下级管理关系的职务”。

此外,《《50号文》还规定:“(十六)分步推进回避工作。各机构应对履职回避情况进行摸排清理,按照“管住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严禁在岗位调整、职务晋升等环节新发生应回避未回避情形。制定回避工作分步实施计划并严格做好实施。存量任职回避问题原则上于2022年底前清理完毕”。

笔者进一步查询了戴艺的核准文件,其任职副行长是在2017年5月4日开业时,得到了吉林监管局核准。见下图:

3.信息真假难辨

假如戴浩和戴艺真的是兄妹关系,2022年应该清理完毕。但如此大的监管漏洞,当地金监局不可能不知晓。笔者推测:搜狐网站2025年2月24日“Fintech在线”文章中提到的兄妹关系很可能是虚假的。

当然,其兄妹关系也有可能是真实的。但监管局在实操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非公开的特殊原因,导致未在2022年整改完毕,也是有一定可能的。

(三)关注亿联银行被监管局频繁处罚背后隐藏的经营管理问题

“法询智库”查询得知,亿联银行近5年来共受到18次处罚,总计处罚金额1152.47万元。特别是2024年因“违反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被处以758.34万元的巨额罚款。

“法询智库”查询结果-吉林亿联银行2021年至今

亿联银行自2017年成立以来,频繁受到监管处罚,这些处罚反映了其在合规意识、合规管理、风险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不足,凸显了民营银行在快速发展中,没有高度重视金融业“强监管”环境,对监管的“长牙带刺”预判不足,忽视依法合规经营的风险。

未来,亿联银行需从处罚中吸取教训,否则可能陷入形象受损、监管趋严、财务受损、效率下降的恶性循环。

(四)近三年被高频投诉,数量实属罕见,其“解释”反映出经营理念与“金融业强监管”之间存在偏差

1.投诉量逐年持续激增

2022年上半年投诉量达463件,同比激增486%,居吉林省地方法人机构首位;

2023年投诉工单总量51,186件,较2022年增长69%,其中银保监局转办投诉增长88%。

2024年全年投诉量达23,595件,日均约65条,较2022年(1,706件)增长12.8倍。

2.总体表现出“持续性、爆发性和结构性”三个特征:

持续性体现在从2021年到2024年投诉量始终高位运行;

爆发性表现为2023年、2024年投诉量同比激增;

结构性指90%以上投诉集中在个人贷款领域。

声誉和服务是一个银行的生命线,但亿联银行的“投诉管理”真的不到位。其中,在资产质量恶化压力下,亿联银行2024年催收投入激增,根据官网《吉林亿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催收服务商名单公示》则显示,该行的催收服务商竟多达37家。其管理手段不可思议。

3.亿联银行近三年对“投诉”的“解释”(摘自《年报》)

根据近三年亿联银行发布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亿联银行把投诉量激增归集为“因业务模式、客群定位,加之受经济、市场、客户还款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原因。

2022年的《年报》描述为:

“2.以客户诉求为导向,深耕投诉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严格遵照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规定,以客户诉求为导向,开展全行投诉管理工作。受理消费者咨询、建议 和投诉工单共计30,335件。其中:咨询及建议工单共计28,629件,投诉工单共计1,706件,涉及957户客户,办结1,706件,办 结率为100%。投诉客户群体主要以80、90后居多,客户所属地区集中在广东、湖北、辽宁、江苏、安徽、河北、北京等地 区,涉及业务类别主要为个人贷款业务中的协商还款、催收、征信异议处理等方面。 受内外部因素叠加影响,今年以来本行客诉数量增长较快,投诉增长原因一是因疫情反复和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影响,导致客户 贷款减免息费的诉求增加;二是在疫情静默期间银行部分服务延迟,造成客户误解及投诉;三是客户希望消除征信数据或对征 信查询信息理解有误。 为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及时响应客户诉求,妥善解决客户问题,本行有序推动各项工作措施”。

2023年的《年报》描述为:

“5、响应提速,优化投诉与纠纷化解

2023年度,我行受理消费者咨询、建议和投诉等类型工单共计51186件,其中:咨询及建议等类型工单共计45283件,投 诉工单共计5903件,全量投诉均在15日内处理办结,办结率为100%。投诉客户群体主要以80、90后居多,客户所属地区 集中在广东、湖北、辽宁、江苏、安徽、河北、北京等地区,涉及业务类别主要为贷款业务中的催收问题、协商还款、质 疑息费等。”

2024年的《年报》描述为: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执行情况

本行秉承始终以客户为中心,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监管要求,持续优化消费者。因业务模式、客群定位,加之受经济、市场、客户还款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本年度本行全量投诉、举报共计23595件, 监管12378热线转办去重后4302件(按照监管总局最新披露口径监管投诉为987件)。监管转办信访投诉106件,较上年同期下降23.74%。通过对全年数据的监测分析,投诉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河北和安徽等华东地区。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22-39岁之间长尾客户,占比79.75%。”

4.公众认可亿联银行的解释吗?

根据网络信息,公众普遍认为亿联银行完全忽视了其自身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选择性地忽视了自身管理存在的不足。将96%以上投诉集中于个人贷款业务归为"客户还款能力下降",却回避自身利率定价过高(如年化超24%)、疑似催收暴力(37家合作催收机构)、征信管理混乱等实质违规问题。

二是业务模式辩护缺乏说服力,对助贷合作风险转嫁避而不谈。以"全国客户集中投诉"为由,但2022年其个人贷款投诉量达1008件,占吉林省该业务总投诉量的48%,远超第二名的工商银行(141件),凸显问题集中于自身业务链条。催收合作平台收取砍头息、暴力催收引发投诉后,银行以"债权转移"推责,但监管明确要求放贷机构承担主体责任。其辩解很难让监管和公众满意。

三是未公布黑产煽动的具体比例或案例,黑产归因缺乏实证。而客户投诉内容高度趋同(利率争议、催收骚扰),指向系统性产品缺陷。2024年日均投诉仍达65条,若黑产是主要原因,则说明亿联银行的反欺诈机制完全失效。

5.笔者的一点小思考

金融监管,笔者认为是中国少数几个监管非常严格的行业之一,“敞开心扉,以坦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站在消费者角度,真心为消费者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应对消费者投诉、和监管监督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地为消费者考虑,不从自身找原因、解决问题,而是把责任归集于市场、系统、模式、第三方等,大批量的投诉必然会带来银行的形象受损、声誉崩塌,较之于不良贷款率上升、财务指标难看,那才是一家银行真正、最大的风险。

(五)有点看不懂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2024年亿联银行净利润暴跌520%至-5.9亿元,成为民营银行中唯一亏损机构。理论上,作为商业企业,高管收入应该与经营业绩挂钩。然而.....笔者有了如下思考:

一是薪酬约束机制形同虚设。巨亏下,高管薪酬总额仅从2023年的3851万元降至3171万元,降幅17.7%,但高管人均年薪仍高达127万元,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与亿联银行年报明确规定“资产质量或盈利水平明显恶化时需严格限薪”,严重不一致。

(图片来源于《亿联银行2024年年报》)

二是浮动薪酬设计不合理。从高管的薪酬结构来看,年度浮动薪酬占比约47%,理论上应当与年度经营业绩挂钩。但在巨亏背景下,浮动薪酬未能充分体现惩罚性调整,高管收入“旱涝保收”,削弱了薪酬对业绩的约束力。这种“旱涝保收”的设计削弱了激励机制的约束功能,完美诠释了学界提出的"薪酬粘性"理论。

注:薪酬粘性指薪酬水平不能随企业业绩变化及时调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薪酬对业绩上升敏感度高于业绩下降时的调整幅度。这种现象常见于高管薪酬制度,其核心特征是薪酬调整存在非对称性。

六、结束语

本来,亿联银行手握一把好牌,可以全国经营的线上银行牌照,东北首家民营银行,还有美团超级流量平台扶持,也算是“出身高贵”“名门贵子”。然而,相比于同样是互联网出身的腾讯系微众银行、阿里系网商银行、小米系新网银行,亿联银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经营8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不得不让人唏嘘。

还有,为何在2024年暴亏,是捂不住了?还是壮士断腕、从头开始奋起直追的勇气和决心?笔者实在看不懂,也无从判断。但从亿联银行目前的种种操作来看,后者的可能性好像更大一些,衷心祝愿亿联银行有一个好的未来吧。